
杨涛
2000级播音主持专业
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、栏目制片人
17年的回想
2017年8月19日下午2点10分,春熙路的IFS商场五楼书店,带着女儿看书的我与罗院长不期而遇。
其实说起来,我也有五六年没见到罗院长了,与前几年相比,院长的白发多了一些,但精气神还是给人一种满满的正能量。这种正能量,不是因为这次才感受到,在17年前,就是这样。
2000年8月底,我跟随父母第一次来到学校,第一次见到罗院长。至今我还记得罗院长对我父母说的话:“你的孩子,送到学院,你们是可以放心的。”当然,在后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,我还记得罗院长另外一句话:“未来属于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”。
在电影电视学院的四年,是人生中最青春、最宝贵的四年。在这里,我们收获了同学的友谊、老师的谆谆教诲、更有来自两位院长无微不至的关心。
还记得在大二的时候,学校的一次外事活动,罗院长点名让我去拍摄,临到拍摄的节骨眼上,相机里的电池没了,当着那么多领导的面,尴尬的场景让我汗流浃背。本以为院长会批评我两句,甚至是给我一个坏脸色,可院长安慰我:“没事,慢慢来,我们等你”。这样的安慰,对于当时年少的我,是一种最好的鼓励。
走出学校,我一直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工作。或许有人会想,离开学校,是不是就没有了跟学校的关系,其实不然,就以我在的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来说,你的领导可能是你的师兄师姐,你的同事可能是你的同年级同学,你带的实习生都有可能是你的学弟学妹。毫不夸张的说,学院已经占据了当时成都所有电视台的半壁江山。
学校里练好了“武艺”,就应该在职业生涯中好好施展拳脚。从事记者这些年来,我带过抗美援朝老兵去过朝鲜、也跟随参加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士重回战场,我参加过5.12汶川地震、4.20芦山地震、青海玉树地震、康定地震的灾难性报道,也做过感动中国人物的采访。
2014年,我被成都市广播电视派驻到甘孜州丹巴县挂职,成为一名援藏干部。原定一年的挂职期,因为做出的成绩,丹巴县委县政府请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,让我延长了一年。2016年延长期满,甘孜州委宣传部又向成都市委宣传部发函,请求让我到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挂职一年。在藏区的三年,犹如在学校一样,让我学到了很多,也从陌生到熟悉、再到不舍。
荣誉是对付出的褒奖。
2008年,因为在汶川地震中的突出表现,我被中宣部表彰为“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”、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“抗震救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被四川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”、被成都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,进行全市巡讲。
2016年,被成都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、“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。目前,我还是成都市的人大代表。
荣誉让我倍感压力,但压力就是动力。在前行的路上,我会更加珍惜,也更加的鞭策自己。人生路上,我一直记得在学校里经常听到的那句话:“未来属于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”。
(文章来自川影25周年校友回忆录《造梦家的25岁》)